
中國船舶集團12家上市公司召開集體業績說明會
2024-06-04 20:02:38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5月30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召開“中國船舶集團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度集體業績說明會”。此次會議以“‘船’遞價值,筑夢深藍”為主題,全面介紹了中國船舶集團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在過去一年的業績成果與未來的發展愿景。
業績說明會上,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中船海洋與防務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洋防務與信息對抗股份有限公司、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香港)航運租賃有限公司、中船(邯鄲)派瑞特種氣體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中國船舶集團控股上市公司有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本公司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和生產經營情況、2024年的目標任務,并與投資者交流。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久之洋紅外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中船漢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船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上市公司也與參會代表進行了互動交流。
業績向好 亮點突出
隨著全球船市復蘇向好的發展趨勢越來越穩定,2023年中國船舶集團控股上市公司抓住這一機遇,積極開展產品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加大市場開拓和科技創新力度,不僅普遍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這種良好的發展趨勢也延續到了今年第一季度。
中國船舶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748.39億元,同比增長25.8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9.57億元,同比增長16.15倍;承接民品船舶訂單128艘,總計918.61萬載重噸,按2023年年底匯率計算的訂單金額為728.78億元。截至2023年年末,中國船舶累計手持民品船舶訂單261艘,訂單金額1534.99億元;修船訂單77艘,訂單金額13.46億元;海工裝備合同訂單金額23.79億元,應用產業合同訂單金額8.31億元。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船舶實現營業收入152.7億元,同比增長68.84%;歸母凈利潤4.01億元,同比增長821.12%。目前該公司手持訂單飽滿,排期已至2027年底,部分已到2028年。
作為全球領先也是唯一一家已上市的船廠系租賃公司,中國船舶租賃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36.26億港元,實現凈利潤19.12億港元,分別較2022年同比上漲13.0%、10.2%。船隊資產價值穩中有進,2023年,新簽船舶訂單18艘(含6艘內河船舶)、合同金額14.43億美元。2023年船隊規?傆嫗151艘,其中起租運營128艘,23艘正在建造,船舶資產利用率達100%。
2023年,中國動力實現營業收入451.03億元,同比增長17.82%;歸母凈利潤7.79億元,同比增長132.18%。在接單方面,船海產業新簽合同275.98億元、同比增長47.32%;應用產業新簽合同267.37億元、同比增長13.10%;船用低速柴油機產量及新接合同均創歷史新高,生產船用低速柴油機403臺、同比增長10.71%,新接船用低速柴油機560臺、同比增長42.49%,船用低速柴油機國內市場份額提高到78%,國際市場份額提高到39%。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動力實現營業收入114.02億元,同比增長24.42%。
2023年,中船防務實現營業收入161.46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26.19%;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9.41億元,同比增長26.69%。全年完工交付46艘船舶,共108.31萬載重噸,批量建造1900TEU及2700TEU集裝箱船、85000載重噸散貨船等主建系列船型,海上風電導管架等重點產品。2023年共承接12型44艘新造船訂單,實現經營承接183億元,同比增長27.5%。今年第一季度,中船防務實現營業收入28.07億元,同比增長47.82%。
綠色轉型 積極主動
近幾年,伴隨著我國“雙碳”步伐的推進和國際海事組織(IMO)、歐盟等減排法規的實施,全球航運業和造船業脫碳發展的節奏不斷加快,中國船舶集團控股上市公司綠色轉型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增強。
2023年,中國船舶踐行“綠色造船 造綠色船”的理念,手持訂單結構不斷改善,中高端綠色船型不斷涌現。在手持訂單中,綠色船型占比超45%。中國重工高端、綠色、智能轉型步伐加快,手持訂單中高端船型占比穩步提升,目前已覆蓋了氨預留型、甲醇預留型、液化天然氣(LNG)雙燃料型、甲醇雙燃料型、氨雙燃料型等多種動力船型,并且獲得了全球首艘甲醇雙燃料動力智能超大型原油船(VLCC)建造合同。其中,北海造船21萬噸氨燃料預留散貨船獲10艘批量訂單,該船型手持訂單量居全球首位。
中國動力船用低速柴油機綠色、低碳主機占比持續提升,批量承接了9X92DF、6G80ME-GI等133臺LNG雙燃料主機,10X92DF-M、12G95-LGIM等34臺甲醇雙燃料主機,新簽臺數分別同比增長79.73%和41.67%,乙烷雙燃料主機也實現零的突破。
中船科技是國內擁有四個“國家級”研發平臺的風電設備企業,具備研發、制造和開發建設百萬千瓦級海上、陸上風電平價上網項目的全產業鏈能力。2023年,中船科技風電業務板塊新增裝機容量約400萬千瓦,已核準風光資源超過200萬千瓦,葉片產量913臺套。中船科技還牽頭完成了“扶搖號”海上浮式風電裝備的研制及示范,實現了風力發電和海洋工程兩領域技術的融合應用。
景氣周期 仍將持續
船舶工業周期屬性明顯,新造船需求與前端海運貿易市場需求緊密相關,亦受產能供給、船齡結構、環保政策、技術升級等因素影響。隨著全球造船業逐步實現穩步復蘇發展,造船業的景氣周期能持續多長時間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中國船舶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輪上漲的行業周期不同以往,呈現“有序輪動,穩健持續”的特點。展望2024年,一方面全球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速度加快,以能源運輸為主的海運貿易格局重構,全球優質造船產能供給趨緊,對新造船市場形成有利支撐;另一方面,亦受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地緣政治等因素交織影響,當前航運造船市場面臨的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也有所提升。中國船舶將密切研判市場走勢,按照市場化原則并根據市場需求及自身實際承接訂單。
盡管造船市場每輪周期的驅動因素非常多,但供需關系決定船舶市場走勢這個基本邏輯不變,因此周期規律仍然有效。中國重工相關負責人表示,與上一輪造船景氣周期的驅動因素不同,本輪造船景氣周期的核心在于兩方面:一是船隊本身的更新需求,船隊運力內生的周期性更新和船舶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驅動;二是活躍船廠數量較2008年高峰期時減少了約一半,供給端大幅優化改善。因此需求端、供給端內外生動力疊加,當前行業景氣度有望持續。
為應對周期風險,中國船舶租賃制定了“逆周期投資、順周期運營”的跨周期戰略,利用“固定+彈性收益”的經營模式平抑周期波動;均衡配置各船型資產,分散整體資產組合風險。該公司負責人表示,近期,無論在產業領域還是在資本市場,船海產業都處在一個高景氣期間。地緣政治對航運業的影響逐步走向長期化,航運脫碳造成的老舊運力加速退出以及成本上升對運價有長期的支撐作用,這一輪周期仍將維持較長時間,這也將推動該公司業績保持穩健增長。
多元發展 價值創造
戰略新興產業是中國船舶集團重要的業務板塊,多家中國船舶集團控股上市公司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方面以價值創造適應市場競爭,抓好科技創新和市場開拓工作,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昆船智能主營業務包括智能物流系統及裝備、智能產線系統及裝備、運營維護及備品備件、專項產品及相關服務四大領域。2023年,昆船智能實現營業收入20.86億元,凈利潤0.81億元;年度實現新增訂單26.72億元,同比增長3.41%。下一步,昆船智能將采取一系列措施打造智能物流及智能制造領域集咨詢規劃、系統集成、設備研發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引領行業發展的國內領先的技術及裝備供應商。
中船特氣是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電子特種氣體系列產品供應商,產品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顯示面板、新能源、醫藥等行業。2023年,中船特氣營業收入16.16億元,歸母凈利潤3.35億元,氯化氫、氟化氫、氘氣、酸系列產品等實現同比增長,境內市場實現33種、境外市場實現10種新產品推廣,部分產品已進入集成電路3nm先進制程節點供應鏈。
中船漢光是國內既能大規模生產墨粉又能大規模生產OPC鼓的企業,是國內打印復印靜電成像耗材主要生產廠商之一,在耗材產業國產化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和引領作用。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0.69億元,凈利潤0.95億元。2024年,中船漢光將著力抓好科技創新、生產經營、市場開拓等工作,并圍繞“網絡強國和信息安全”的國家戰略需求,打造成為信息安全系統集成的綜合服務商。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促進我國船舶工業補短板、鍛長板、強弱項,構建穩定安全產業鏈供應鏈,打開產業發展空間,不斷塑造造船強國建設新動能新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更是推動我國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業績說明會現場,多家企業還介紹了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思路、新方向,并表示將繼續下大力氣培育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各類資源要素,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
